![座艙布局新常態——“精準營銷”引領市場潮流376841_ 座艙布局新常態——“精準營銷”引領市場潮流](http://pic.carnoc.com/file/161107/16110710280941.jpg)
圖:中華航空A350高端經濟艙
民航資源網2016年11月7日消息:自2008年全球金融大海嘯爆發以來,世界經濟熬過低迷期一直由谷底艱難爬升。而在全球化背景下,暴恐、脫歐等區域性事件的頻頻來襲,亦使本已孱弱的世界經濟更加步履蹣跚。“高風險,高成本,低收益”的民航業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雖然目前低油價緩釋了民航業的成本壓力,但經濟寒冬的大背景卻仍然給航空公司帶來了不小的難題:人們出行意愿明顯降低,旅客錢包也越來越緊。在此環境下,大型航企任何適應時代特點的精耕細作都將是未來生存的關鍵所在。近幾年活躍的高頻詞“精準營銷”便是例子之一。但除了對旅客“精準營銷”這一層概念外,基于航線網絡分析而進行精準艙等設置和航機編排,亦是對“精準營銷”概念的新外延,也是大型航空公司精耕細作下的收益新增長點。
以中國南方航空為例,統一以4座頭等艙、34座商務艙、44座明珠經濟艙和227座經濟艙共309座布局的77W在16年冬春航季分別執行廣州至紐約,洛杉磯,溫哥華,多倫多和奧克蘭的飛航任務(后兩地將在12月開始執行),此外還將在國內串飛廣州至北京和上海虹橋。通過對比這些77W執飛的目的地,可以發現各個航點是有其顯著特點的。以廣州的姊妹城市溫哥華為例,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大批來自香港和廣東地區移民的涌入使得溫哥華成為了與中國最具親情的海外城市之一。溫哥華與廣東地區之間也形成了日漸增長的探親訪友型客流。在民航業中,客源類型常被劃分為公商務,觀光旅游,探親訪友,海外勞務和留學生。而透過歷史數據來看,探親訪友類旅客相對于航空公司而言往往單位座公里收益率偏低,且結合廣東地區旅客務實和低調的消費習慣,使得南航廣州至溫哥華航線的頭等艙和商務艙銷售長期面臨較大的壓力。通過筆者觀察,頭等艙及商務艙除了少量正常訂座銷售外,還包括了代理人和旅客的里程兌換兩艙和大量折扣極低的邀約升等。這些附加值極低的兌換和邀約升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兩艙載客率,但面對該航線兩艙需求長期疲軟的現狀與預期,每日一班的廣州-溫哥華的兩艙實則大大拖累了整條航線的潛在最大收益。此情況同樣會帶給77W串飛的國內航線,如廣州至上海虹橋航線。一方面由于中央八項規定的出臺使各航空公司頭等艙需求放緩,而另一方面短短兩個小時多的航程也使頭等艙的吸引力大大下降。因此國內段77W的頭等艙空座現象更為嚴重。
雖然77W機型以一流的航程能力和出色的燃油效率而享譽世界,但只有航空公司配合以精準的經營策略才能使收益最大化。來自香港和臺灣的移民在溫哥華華人族群中占比頗高,該地區極具聲望的國泰航空和中華航空在重視溫哥華市場的同時亦是根據市場特性而進行有針對性的航機編排。國泰航空每周執行14班香港至溫哥華的商業飛航,其中繼續前往紐約的CX888航班則由配有頭等艙的4艙77W執行,而CX838則由未設頭等艙的3艙77W執行。中華航空每周5班的臺北-溫哥華CI32航班雖然由12座頭等艙,49座商務艙,319座經濟艙的B747-400執行,但由于該航線運營情況和華航的經營戰略,CI32航班的頭等艙則當作商務艙座位與服務進行銷售。此外,針對區域內中短途旅游航線上,如臺北-武漢航線,華航則采用30座商務艙,277座經濟艙共計307座高密度布局的A330-300對游客進行大包大攬,不論商務艙還是經濟艙,常年客座率保持90%以上。而中國南方航空同樣座艙布局的33A機型則由30座商務艙和245座的經濟艙共275座組成,較華航的區域機型少32個經濟艙座位,而因此一項也帶來了巨大的收益差距。
在后經濟危機時代,2008年以前經濟學家所推崇的“兩極分化加劇,中端市場消失”學說顯然已不合時宜,更細化市場劃分的消費經濟學思想更體現了時代精神并被廣泛接受。面對經濟大環境的改變,頭等艙市場持續的低迷以及在區域市場內商務艙加經濟艙布局的成功實踐,使華航對公司所有新飛機進行了一刀切——撤銷頭等艙布局,同時增設高端經濟艙。77W機隊變為目前的40座商務艙,62座高端經濟艙和256座經濟艙共358座的新布局,而從今年逐步交付的新機型A350-900則為32座商務艙,31座高端經濟艙和243座經濟艙共計306座的布局。這其中,高端經濟艙的誕生顯然是“精準營銷,細分市場”思想的呈現以及對現實市場環境變化的策略性反應。中國南方航空于2010年在國內率先推出了高端經濟艙產品,并在2016年7月對由77W和33B機型執飛的國際大線上的高端經濟艙進行了全面軟硬件服務升級。而國泰航空,新加坡航空也紛紛增設了自己的高端經濟艙產品。高端經濟艙的出現將“輕奢主義”得以推廣,不論是在短途的公商務航線,還是長程的探親旅游航線,都有效的提取了原經濟艙群體中消費能力更強的旅客。
而類似華航等航空公司將頭等艙“一刀切”的做法是否在宏觀層面還值得商榷呢?雖然目前世界經濟仍處于復蘇中的脆弱時期,頭等艙市場暫時需求較小。但世界經濟重心正逐步向亞洲轉移,大中華區經濟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穩定的發展環境為經濟的重振帶來了基礎,未來的振興也將再次為民航業帶來機遇,其中就包括對頭等艙的需求。而即使就目前來看,部分公商務特點較強的航線仍然對頭等艙有所需求,各航企需要做的,則是運用營銷與創新等“軟實力”去挖掘潛在頭等艙客戶,延伸服務鏈條,訂制基于并超出客戶期望的頭等艙產品。
在民航發展史上,低成本航空的運營模式曾給全服務航空公司帶來很大的啟發:統一的機隊將大大降低運營成本。但對硬件經營策略的思考卻還有很多,如上文中所討論的在整齊的機隊背景下差異布局座艙以迎合不同的市場要求。目前此種趨勢也已漸漸在大型航空公司間流行了起來。如沙特航空針對人口眾多,發展迅速和航空流量集中的中東區域市場訂購了20架最多可搭乘400個座位的區域型A330。此外,沙特航空還運營著20座商務艙加96座經濟艙的商務型A320。在歷史上,新加坡航空也針對強勁的北美航線高端需求運營了由超遠程機型A340-500執行的全商務艙洛杉磯、紐約至新加坡航線。甚至在近期,為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達美航空還引入了基本經濟艙的概念。而在國內航司中,“精準營銷”的實踐也不乏先行者,中國南方航空將A330機隊細化為布局多樣的33A,33B,33G,33W,333和332以深耕全球各類型市場,這也讓南航以更靈活的姿態,迎合了多變的市場環境,穩定增加全網收益。各航企的這些實踐讓處于行業上游的空中客車公司除關注飛機的性能和型號外,也開始在座艙布局,內飾和舒適度等方面投放更多注意力。
性能機型精簡化,艙位機型多樣化,銷售機型靈活化。以較低的機隊運營成本,在類型迥異的各區域市場精耕細作,即使面對市場的變幻莫測,靈活的銷售調整仍可規避風險,為公司的戰略調整帶來緩沖期。在當今細分市場,精準營銷的思潮下,航空公司在機型座艙布局的變化便是迎合了這一主流。不論是經濟繼續向好還是持續低迷,主動為不同市場量身定制武器,這都將使航空公司面對經濟環境變化時更加從容淡定,走上相對穩健的發展之路。
- 上一篇:低價游陷阱:OTA打價格戰令從業者難維系生計
- 下一篇:文章還沒寫出來呢